近年來,在國務院國資委的大力關心和有力指導下,安徽省國資系統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國有企業改革發展和黨的建設重要論述,全力實施國企改革三年行動,著力推動省屬企業實現高質量發展。2021年主要經營指標創歷史最好水平,實現營業總收入10067.5億元、利潤總額951.7億元。2022年一季度,省屬企業完成工業總產值1303.1億元,增長14.6%;實現凈利潤132.9億元,增長11.9%;已交稅費180.7億元,增長26.1%;資產總額首次突破2萬億元,增長11.6%。截至2022年4月底,國企改革三年行動的129項重點任務已完成114項,完成率96.5%。
推進戰略性重組和專業化整合,加快國有經濟布局優化調整
一是持續推進重組整合落地見效。鞏固深化馬鋼集團與中國寶武戰略重組、江淮汽車與大眾集團戰略合作,2021年馬鋼集團實現營業收入2083億元、利潤總額132億元,分別增長73%、142%,均創歷史新高。江汽集團實現汽車銷量52.4萬輛,增長15.6%。參照馬鋼與寶武戰略重組樣板,將安徽軍工集團51%股權無償劃轉兵器裝備集團,力爭用5年左右時間將安徽軍工打造為軍民融合發展的百億級軍工企業。引入中央企業優質資源增資入股省鹽業集團,整體改組為省生態環境產業集團。推進全省港航資源新一輪整合,全省高等級航道里程位居全國第五、長三角第二,省港航集團2021年營業收入、利潤總額增幅分別達23.8%、16.8%。
二是掛牌組建若干專業化公司。組建省通航集團,整合合肥、蕪湖等地通航資源,統籌推進全省骨干通用機場建設、低空飛行服務和通航產業發展。組建數字安徽公司,省屬企業持股51%、科大訊飛持股49%,直接在集團層面實行混合所有制,主導推進數字基礎設施建設、數據開發交易和數字產業投資。謀劃組建省糧食集團,作為省屬一級企業,全面承擔省級儲備糧業務。
三是發起設立一批國有資本股權基金。省國資委會同省屬企業發起設立新興產業發展、產業轉型升級、碳中和、工業互聯網、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混合所有制改革6支國有資本股權基金和1支服務全省重大戰略的直投基金,盡快形成1000億元以上的基金集群。省屬國有資本股權基金總數量達120個,總規模達2541億元。
四是啟動實施新興產業布局行動。依托省屬龍頭企業,重點打造新興產業集群、綠色建材產業集群、現代有色金屬產業集群、能源化工產業集群等4個3千億元級別的特色產業集群。制定省屬企業布局新興產業行動計劃,實施新材料產業強基、新能源汽車和智能網聯汽車產業提質、高端裝備制造產業升級、數字經濟產業培育、綠色環保產業壯大“五大工程”,每年完成500億元以上新興產業投資。今年一季度,省屬企業新興產業完成投資增長120.6%,在全部投資中的占比提高3.4個百分點。投資長鑫存儲、國科量子、東超科技等“瞪羚”“獨角獸”企業近30家,前瞻布局量子信息、人工智能、空氣成像等未來產業,推動尖端科技成果就地孵化。
制定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清單,加快打造原創技術策源地
一是抓重點,壓茬制定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清單。2020年建立省屬企業20項關鍵核心技術和產品攻關清單(簡稱“尖20”清單),已有19項生產出樣品。2021年將“尖20”更新擴容為“尖30”清單,并整體列入安徽省科技重大專項計劃。銅陵有色極低輪廓銅箔、叉車集團氫燃料叉車、省能源集團煤電機組摻氨燃燒等技術攻關持續突破。
二是抓平臺,加快建設高水平創新聯合體。重點推動海螺集團、省能源集團與中科大共建碳中和研究院,指導海螺集團與中科大、中建材等共建省水泥工業二氧化碳捕集轉化應用創新聯合體、省能源集團與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能源研究院共建能源協同創新中心,支持皖維集團與中科大先研院、中科大技術創新團隊以市場化方式組建先進功能膜材料研究院公司。目前,省屬企業擁有國家和省級技術研發平臺160個。
三是抓保障,陸續出臺一攬子創新支持政策。印發《推動省屬企業科技創新實施意見》,實施費用“加回”、考核“加分”、人才“加薪”、股權“加持”和責任“減壓”的“四加一減”激勵措施。通過省委文件明確“對承擔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的項目團隊可以實行工資單列”。設立省屬企業科技創新專項資金,每年2億元左右,其中40%的專項資金可用于引進高層次人才、獎勵研發團隊和骨干。2021年省屬企業研發經費投入增長31.5%,今年一季度增長27.3%,連續15個月保持25%以上增速。
深化三項制度改革,加快完善靈活高效的市場化經營機制
一是在推動干部能上能下方面求突破。印發進一步加強省屬企業領導班子建設的若干意見,開展省屬企業“用人行政化、作風衙門化、監管空洞化”專項整治,暢通管理人員能下和能出渠道。推行國有企業經理層成員任期制和契約化管理,基本實現省屬企業集團及各級子企業全覆蓋。
二是在推動員工能進能出方面求突破。全面實行公開招聘,全部簽訂勞動合同,全員開展績效考核。省屬企業近三年累計聘用各類人員4.14萬人,保持連年增長,今年一季度末從業人員同比增加9609人;同時,結合減員增效、僵尸企業處置、破產清算等累計分流安置富余人員6萬多人。
三是在推動收入能增能減方面求突破。強化正向激勵,80%以上具備條件的省屬企業子企業開展了中長期激勵,惠及1.73萬名關鍵崗位核心人才。推進差異化薪酬收入管理,2020年同一省屬企業所屬子企業高管績效薪酬兌現系數最高1.387,最低0.105,相差13倍。